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>> 香道文化 >> 详情

合香艺术的复兴

浏览次数:1230 次发布日期:2023年9月8日

  中国香文化简史

 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夏代,考古资料证实,早在四千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以熏烧荼草的方式驱邪除疾。从那时起香便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,并在周代与礼、乐相结合,从而为最终形成香文化奠定了基础。

  古代的中国,土地丰饶,“十步之泽,必有香草”,窈窕的淑女们在需要香料的时候,走向林间水畔,便有了沐浴、入睡、妆容、保养等生活琐碎里所用的泽兰、蕙草等天然芳香。

  在当时,香还是爱情的表达。山中之神“山鬼”,水神湘君,他们在等待或赴约心上人时,手中总少不了香草。阴干的香草放入精美的丝袋,就有了香囊。它往往是贴身之物,也会是女子们心动时的定情信物。大美女西施和郑旦被献到吴国之后,吴王夫差特意为她们修筑了以花椒作为涂料的芳香殿堂,让她们二人居住。安史之乱后,唐玄宗命人去为葬在马嵬坡的杨贵妃迁坟,她的胸前,还佩戴着荣华富贵日子里的金香囊……

  汉代,王公贵胄焚香之风日盛。在宫廷任职的尚书郎要“怀香袖兰”,一身香气侍奉君王。

  香事繁盛,香具便应运而生。汉代王室信奉道教,由此中国最早的香炉便以道教中的仙山“博山”的形象出现,称之为“博山炉”。

  隋唐时期,由于对外贸易的增加,丝绸之路兴盛,西域的乳香、安息香、龙涎香等香材进入中国,香料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。手工业日益兴盛也使香具的制作有了长足的进步。

  宋代,随着文化的兴盛和宗教的影响,品香作为一门艺术与斗茶、插花、挂画一起并称“四般闲事”,成为文人士大夫所钟爱的活动。香席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完善而最终形成。

  明清以来,香文化依旧深深植根于国人之心,香品与香具不断推陈出新,“宣德炉”作为这一时期香具的代表,充分显示出人们对于香文化的热衷。

  文人与合香艺术

  中国之外的阿拉伯世界、欧洲等国也有用香改善气味的习惯,很多宗教亦有用香的传统,唯独文人用香,中国独有,到宋代仪式化后延伸至日本,逐渐与日本文化融合,形成延续至今的香道。

  《颜氏物语》中,颜氏为女儿结腰式(象征成年)而发起竟香会,黑方、侍从、落叶、梅花、百步、荷叶这些充满风情的熏香,正是日本贵族阶层对风雅香事的追求。

  《源氏物语》中描述的竞香会,其中出现的熏香:黑方、侍从、梅花、荷叶、落叶、百步。

  文人用香的主要呈现便是合香。不同于对单一名贵香材的品闻,合香是以两种以上天然香料经“君臣佐使”的原则配伍而成,在追求嗅觉艺术创作的同时,兼具养生保健功能。

  合香的顶峰出现在文化兴盛的宋代。当时的清贫文人,用不起名贵的沉檀龙麝,便转头选择以不同香草、花果为原料配伍合香。这样的记载从晋代到清都有,往往多见于士大夫到宫廷阶层。

  合香的形式有线香、香饼、香丸、香粉等。其中以隔火熏香为上。

  合香所求精神的贵气,它既可以是对名贵香材的把玩,也可以是人与自然的呼应。无论沉檀龙麝,还是山野捡来的竹子、果皮,对制香人而言,都能一视同仁相待。其中,最有名的用香文人是苏东坡和黄庭坚。

  与谁同坐,明月清风我,别乘一来,有唱应有和。

  “唱和别乘”是苏东坡明白了焚香氤氲的意境。闻香,接通了他的六识灵府,接通了清风明月。他同自称“香癖”的黄庭坚经常交流各自动手制作的合香。往来中,留下了对香的绝句:不是文思所及,且令鼻观先参。

  中国的用香,也因而从生活走向了精神领域,成为最受推崇的雅事之一。随时光流转的焚香,通过“嗅”的方式,是可以在每天的日常里来肯定自我、实现自我的。它不只是属于传统的诗意生活,无论读书、弹琴、工作、喝茶,焚一炉香,既是嗅觉的辨识,也可借此来净化尘心,让灵台空明。

  闻香,上达天清,下启地灵。

  一炉好香,能让人刹那间静下来,

  身心安泰,做事事半功倍。

  合香讲究天地人三合,讲究阴阳五行,配伍时间,以及人对自然的敏感,在对天人合一的期望中,寻求我们在天地之间的存在感。合,天地之间的我们才有位置,万物才能生长,这是中国人的理解。

  如今,插花、煮茶、抚琴、调香……耳御清风,目遇明月的生活,在近代的动乱过后,重新成为了时下的风尚。

  这不是偶然,历史上的每次大发展,都会伴随着这种回归。古人的用香心识,也依然值得我们不断去追寻、思索。

  无论时代如何变幻,气味都是我们难以迈过的觉知。合香这件小事,透过一次次的把玩,也有了不断生长的可能,在每个瞬间,用心面对自然的变化,合香便渗透进入色彩、冷暖、刚柔等生活的各个维度,成为举手投足间不能忽视的显现。

上一篇:中国香道文化历史 2023-09-08

下一篇:中国传统技艺——合香 2023-09-08